一百多年前在上海徐家汇诞生的这份刊物,为何格外重要

一百多年前在上海徐家汇诞生的这份刊物,为何格外重要

否认曾经 2025-02-24 实时报 17 次浏览 0个评论

一百多年前,天主教在华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期刊,在上海徐家汇诞生了。

这份刊物叫《益闻录》,是晚清时期创办时间较早、出版时间长久、规模宏大的中文期刊。在学界看来,它对中国近代社会史、新闻出版史、中西思想文化交流史、晚清西学东渐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文献价值。

今年年初,上海图书馆收藏、整理的《益闻录》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影印出版。近日,“《益闻录》(影印本)出版首发座谈会”在徐家汇书院举办。

这也是一份奇妙的呼应。因为当年,《益闻录》编辑部的办公地点,正位于今天徐家汇书院所在的区域。

日前,上海图书馆收藏、整理的《益闻录》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影印出版

何为《益闻录》?

《益闻录》由上海徐家汇天主堂出版发行,华人天主教司铎、报业先驱李杕主编,土山湾印书馆铅印。1878年12月16日至1879年3月1日,出版有试刊6号(期)。1879年3月16日正式出版第1号。初为半月刊,后为周刊、半周刊,16开线装。至1898年8月13日共出版1800号。1898年8月17日与《格致新报》合并,易名出版《格致益闻汇报》。

虽然是教会刊物,但《益闻录》中教会新闻和宣传教义的文章所占比例不多,它以摘录中西各报,刊载国内外时事、社会新闻,介绍西方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,还载有诗文、各种杂论。对于戊戌维新运动、中法战争等晚清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也多有报道。

值得一提的是,《益闻录》还长期刊载有“上海杂物市价”“钱洋行情”等信息,也会不定期发表各类院试、乡试、县试、殿试的试题和题名录,可以说是研究晚清社会史的一份重要来源。

全书分装43册,另附总目1册以便读者翻检。

作为一份创刊较早的近代刊物,《益闻录》也经历了清末民初以来众多的历史和社会变迁,文献存世的状况并不理想。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,这份刊物的原件现只有中国国家图书馆、上海图书馆、武汉大学图书馆等少数机构有收藏,且仅有上海图书馆的保藏最为完整。

此次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影印出版的《益闻录》,是据上海图书馆所藏,收录了该刊从1878年12月16日创刊到1898年8月13日改刊前,全部1806期原刊内容。全书分装43册,另附总目1册以便读者翻检。该书的出版将有助于保护和传播近现代上海珍稀文献,推动学术文化的深入研究。

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陈喆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、上海书店出版社社长孙瑜共同为新书揭幕

进入历史的场域

本次座谈会由上海图书馆、上海市徐汇区图书馆(上海市徐汇区土山湾博物馆)、上海书店出版社共同举办。

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教授李天纲指出,晚清天主教的“江南科学计划”包括天文、气象、地磁、博物、汉学等多项前沿领域的研究,《益闻录》属于其中的科普计划,是由中国学者主办的知识普及工作,对于推动一般知识的传播具有重大意义。《益闻录》是当时非常前沿和先进的杂志,不仅涉及自然科学领域,还广泛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各种信息。

在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陶飞亚看来,《益闻录》记录了晚清中国社会变迁与中西文化碰撞,填补了天主教在华中文传播的历史空白。与《万国公报》相比,《益闻录》更注重中西合璧的知识传播,并聚焦本土社会议题,记录晚清社会的细节。

座谈会现场

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周武直言,由于相关资料的稀缺,长期以来《益闻录》未能得到足够的关注与研究。此次影印出版将推动其在晚清史、中西文化交流史、教会史、新闻出版史等多个领域的学术探索,具有深远的学术意义。

徐家汇的历史,曾是上海文化发展的关键,而《益闻录》的影印出版,为学界和社会提供了珍贵的史料,揭示了当时的文化交融与历史进程。上海市徐汇区徐家汇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宋浩杰说,如何扩大这些历史文化影响力,让更多人认识和重视这段历史,将是学界共同的责任。

合影

《益闻录》是“中西邂逅之地,海派文化源头”——徐家汇在近代传播西学,构建海派文明过程中的历史见证。当年《益闻录》编辑部的办公地点正位于徐家汇书院所在的区域。2024年,徐家汇书院和土山湾博物馆正式合并,成为徐家汇地区历史文脉的共同守护者。

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、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黄显功认为,此次图书首发会在当年《益闻录》编辑出版刊物的现场进行,是真正进入了历史的场域。

还值得一提的是,2014年以来,上海书店出版社相继影印出版近代报刊史上著名的《万国公报》及其前身《中国教会新报》,此次完整影印出版《益闻录》,为近现代上海文史文献史料研究出版再添一块重要拼图。

影印本内页

转载请注明来自个人学习使用0830,本文标题:《一百多年前在上海徐家汇诞生的这份刊物,为何格外重要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Top
网站统计代码